«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0期出版日期 2015 年 10 月

如何理解《六祖壇經》的倫理學型態?

作者:嚴瑋泓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中國佛教倫理思維的特色,在於將戒律的規範性轉移到對心性的重視,其道德實踐的終極目的乃透過排除遮蔽心性的煩惱與顯露清淨本性等進路而完成的。此種主張以禪宗為最,《六祖壇經》中「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地無非,自性戒」等說法,特別顯露了中國佛教倫理思維的特色。
本文以《壇經》作為探究以禪宗為基礎的倫理學理路。首先從戒律與心性論的視角思考《壇經》的道德思考屬於哪種類型的倫理學?再者,反思《壇經》獨特的倫理思想型態是否與西方倫理學之理論有對話的可能性?一方面從《壇經》內在倫理型態思考其與德行倫理學的相似性,並論述其是否可能為某種形式的德行倫理學;二方面從禪宗哲學明心見性、解脫成佛之終極目的,思考是否可將《壇經》的倫理型態視為某種形式的結果主義?
本文的研究成果顯示,《壇經》的倫理學型態包含了返回自性的理路與從緣起與無常所構築的世界觀所引發的「無所住」視角,據此產生一種認識的超越性而指向涅槃解脫。如是般從「認識」而「解脫」的理路提示著一種自律的倫理學型態,在此種型態中,道德主體藉著實踐智慧自發地出於善、完成善。
若從理論的相似性來理解《壇經》的倫理學型態,我們最多只能謹慎地作出如下的結論:若從理論的相似性來看,《壇經》的倫理學型態約略可將其類比於德行倫理學與結果主義,甚至是義務論的主張,但若從其理論的內在理路看來,在理論的相似性之外,還必須從差異性來把握其倫理學型態。

關鍵詞: 《六祖壇經》、佛教倫理學、德行倫理學、禪宗倫理、結果主義